1什么是C-反应蛋白 1930年Tlet和 Francis首次在人血清屮发现一种能与肺炎球菌丙种多糖体(CPS)发生类似但又非抗原抗体反应的蛋白质,称之为C-反应蛋白。 现已明确C-反应蛋白属于糖类结合蛋白中动物凝集素,存在于许多哺乳动物体内,在低等动物C-反应蛋白为六个亚基的聚集体,排列成正六角形;而较高等动物的C-反应蛋白为正五角形(即5个亚基的聚集体)。人C-反应蛋白为分子量(11-13)kD的正五角蛋白,与配体结合时需有钙离子参加,可与其结合的配体种类很多,有糖类(肺炎球菌C多糖)、磷脂酰胆碱和多聚阳离子。C-反应蛋白可与C1q结合,由经典途径激活补体,又可与多种淋巴细胞结合,在与免疫系统有关的机体防卫中起重要作用。人C-反应蛋白的产生受IL-6诱导,在肝脏生物合成并表达。 正常健康人血清中含量甚微<8mg/L,但在感染、炎性疾病、组织损伤、恶性肿瘤、手术创伤及组织坏死等情况下,几小时内迅速升高,24~78h可急剧上升到高峰,超过正常水平的十倍、百倍甚至千倍。病变消退或缓解,C-反应蛋白又可迅速下降直至正常。C-反应蛋白上升的速度、幅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情和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。 C-反应蛋白不仅存在于血清中,也存在于其他体液,但检出水平不同。临床上常规采用的检测标本是血清。 2C-反应蛋白与类风湿 C-反应蛋白是种很好的反映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的指标,其与病情活动指数、晨僵时间、握力、关节疼痛及肿胀指数、血沉和血红蛋白水平密切相关。病情缓解时C反应蛋白下降、反之则上升。C-反应蛋白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的发生和发展呈正相关,这一点是血沉所不能比拟的。 C-反应蛋白水平持续不降多预示关节破坏的进展,而在C-反应蛋白水平降至正常者,X线证实的关节破坏停止发展。但是C-反应蛋白是否直接参与滑膜关节的破坏尚不清楚。临床上C反应蛋白是一项反映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效果的指标。研究证明柳氮磺吡啶、青霉胺、甲氨蝶呤、金制剂及氨苯砜均可使C-反应蛋白水平下降。同时C-反应蛋白水平降低与血沉及Ⅱ6下降相一致。而且C-反应蛋白下降出现较早、度较大。因此C-反应蛋白下降是治疗有效的指数之一。 另有研究发现,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以使C-反应蛋白及血沉下降。最近有观察发现,非甾体类抗炎药中萘丁美酮(瑞力芬)也可使C-反应蛋白和血沉明显下降。 3C-反应蛋白的检测方法 包括:①乳胶凝集法;②琼脂单扩散法和火箭电泳法;③速率散射浊度测定法。 乳胶凝集法简便快速,无需特殊仪器,但要注意排除类风湿因子的影响。琼脂免疫单扩散法易操作,可以定量无霈仪器,但需时较长,每批制备好的板都需制备标准曲线。火箭电泳法要求操作者技术性强。速度散射比浊法可定量、快速、大批量测定,但需自动化仪器,并要求患者空腹采血分离血清,以排除非特异性浊度影响结果,近年也有采用试纸条检测法快速检测C-反应蛋白;用乳胶增强免疫(超敏)比浊法或凝集反应等高敏分析技术,定量检测高敏C-反应蛋白( hsCRP)。 4C-反应蛋白的正常参考值 因方法不同略有差异。成人:①火箭电泳法检测正常值为:C-反应蛋白<10mg/L,20~80mg/L为中度升高,>80mg/L为明显升高。②速度散射比浊法:<8mg/L。③胶乳凝集法:<10μg/m。④ ELISA法:新生儿0.1-0.6mg/L;幼儿0.15-1.6mg/L;学龄儿童0.17-2.2mgL;成人0.42-5.2mg/L;孕妇:4.4-46.8mg/L。⑤试纸条法:可定量到20mg/L。⑥高敏C-反应蛋白测定试剂盒:采用乳胶增强凝集反应,其测定线性范围为0.1-350mg/L。 5C-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测定C-反应蛋白临床意义,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,综合近20年来临床观察结果,主要有以下几方面: (1)C-反应蛋白与感染:C-反应蛋白在各类感染中的反应水平均有明显升高,其中以细菌感染水平最高,因而对感染和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(2)C-反应蛋白与风湿性疾病:血清C-反应蛋白增高还见于某些非感染性、慢性炎性疾病,如风湿热、类凤湿关节炎、Stll病、强直性脊柱炎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、赖特综合征和各种血管炎等 (3)C-反应蛋白与组织损伤:C-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是急性组织损伤的可靠证损伤程度愈重,C-反应蛋白水平愈高。 如果对类风湿关节炎还有其他疑问,可加论坛小助手微信:leifengshi120,与论坛小助手进行一对一免费咨询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