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蜂毒治疗类风湿的作用机理与疗效 1、抗炎作用: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,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、抑制白细胞游走。多肽成分 apamin和儿茶酚胺类具有直接抑制炎症的作用。多肽成分 melittin可兴奋垂体-肾上腺皮质系统使ACTH分泌增多而发挥抗炎作用。MCD肽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和直接抑制炎症过程。 2、免疫抑制作用:是通过刺激肾上腺皮质使氢化可的松分泌增多实现的。还可提高IgG、降低IgE的浓度。 3、具有箭毒样及神经节阻断剂的作用,兴奋呼吸、心血管和平滑肌系统。有溶血和抗凝血、止痛、扩张微血管和改善循环的作用。 4、局部受蜂螫后立即出现肿胀和充血,皮温升高2~6℃,其原因是蜂毒中的透明质酸酶促使组织胺扩散的结果。 5、还具有抗菌、抗辐射和抗肿瘤的作用。 6、据文献报道蜂毒对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。每日同时加服蜂蜜30~50g可增加疗效。 2蜂毒治疗类风湿的用药方法 1、皮内或皮下注射法:我国蜂毒注射剂为0.2%盐酸奴夫卡因溶液,每1ml含蜂毒10个单位。1单位约为0.2mg(1只成年蜂含毒量为0.2~0.4mg)。用量:从1单位开始,每日1次、每隔1~2日增加3单位,至加到5~10单位时为维持量。每个疗程总量为50单位,休息3~4天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。4个疗程后需休息4~8周。 2、口服无效、因蜂毒可被消化酶迅速分解失效。亦可作肌肉注射、但不宜作静脉注射,因毒性反应大。 3、蜂螫法:以手或镊子夹蜜蜂放在背、腰部或一定治疗部位上,待蜂螫完飞走后数分钟,将螫刺拨出。第一天用一只蜂螫,以后每日增加1只,10日为一个疗程,休息4~5天后进行第2疗程。若第2个疗程无效,应停止继续治疗。 4、亦可用蜂毒离子导入和雾化器蒸气吸入。 5、蜂毒软膏;水杨酸3g、纯蜂毒1g、硅酸盐适量、凡士林加至100g、调匀制成软膏、关节局部涂擦。 6、穴位注射法: 肩关节取穴为:肩醺、肩贞、秉风、曲池、曲桓。肘关节:曲池、天井、手三里、四浃。 腕关节:阳池、阳谷、阳滨、大陵、内关、外关。 指关节:合谷、八邪、后溪、四缝。 髋关节:环跳、居膠、风市、殷门、承扶、委中。 膝关节:外膝眼、阴陵泉、阳陵泉、血海、曲池、鹤顶。 足与踝关节:太溪、昆仑、解溪、商丘、丘墟、申脉。颈椎:大椎、曲桓。 胸椎:大椎、身柱。 腰椎:脊中、命门、肾俞、志室、环跳、委中、殷门。 尾椎:八膠、秩边、长强、承扶、居僇。 方法:用6号针头、最初一次取1~2个穴位,以后增加穴位。每穴注蜂毒开始0.2ml(0.2单位)以后渐增至4ml(4单位)。每日1次、2周为一个疗程,若无效时可停注。注射2~3次后若出现局部或全身反应且不消失者、不宜再用。 3蜂毒治疗类风湿副反应及其防治 毒性反应一般为局部轻微发红、肿胀和疼痛。主要可引起过敏反应,儿童和老人易过敏,是由于蜂毒中所含的磷酸酯酶A、透明质酸酶、酸性磷酸酶、致敏原(待定名)B和C所致。但过敏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人的敏感性,如已经发现敏感人的体内IgE升高而IgG降低,相反经治疗而不过敏的人体内IgG升高,IgE降低。过敏表现为荨麻疹,发热、全身不适、头痛、耳鸣、呕吐、腹泻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。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,用药前应先作过敏试验、将一只蜂放在病人背部螫刺20分钟后拔出螫刺,或皮内注入蜂毒0.5~1单位,出现发红反应者为阳性。 若无反应查尿蛋白和糖阴性者,再开始进行蜂毒治疗。中毒量为治疗量的十倍至数十倍,致死量为治疗量的100倍。中毒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头昏、头痛、心动过速、呼吸困难、发绀、多汗、流涎、痉挛、昏厥。健康人一次受10只蜂螫,只引起局部反应、若同时受200~300只蜂螫,即引起中毒而出现心悸、心律不齐、传导阻滞、S-T段明显升高或下降,T波改变、低血压和休克,呼吸困难、面色青紫、抽搐、麻痹。若同时遭500只蜂螫,即可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。中毒反应时局部拔刺后涂以酒精、高锰酸钾溶液、生石灰水或冷敷。全身用樟脑、安钠加、大量维生素C、激素和镇静剂,以及抢救休克等措施。 4引起类风湿关节炎的原因 1、关节炎与环境尤其是感染的关系不可忽视,关节炎、反应性关节炎、感染性关节炎均与感染有直接关系。病原菌感染亦可能为类风湿关节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、链球菌是导致关节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。其他与关节炎发病可能有关的微生物还包括EB病毒、巨细胞病毒(CMV)、细小病毒B19、痢疾杆菌、克雷白杆菌、结核杆菌及某些支原体、衣原体等。 2、潮湿的环境有助于某些病原菌生长,与关节炎的发病有一定关系。因此平时应注意卫生、保持居室通风和空气良好,防潮、保暖、避免病原菌尤其是链球菌传播、加强体格锻炼、提高抗病能力。 |